当前位置:首页 > 专题专栏 > 慕容慎行先进典型宣传专栏(已归档)
□健康报记者 于梦非
2018年10月16日8时7分,福建省神经内科学创始人之一、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慕容慎行教授,因患胆管细胞癌医治无效,在福州与世长辞,享年84岁。
中国医师奖、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终身成就奖、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副院长、福建省神经病学研究所名誉所长……从医一甲子,慕容慎行身上的光环不少,而他用一生耕耘,彰显大医风范。
■特殊的谢幕礼
今年8月19日是我国首个医师节。这天,来自世界各地近百人,聚集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报告厅,共同等待着慕容慎行的身影。
“一名好医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,一是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医风,也就是良好的服务态度。医师的服务对象是病人,要以高度的责任感、同情心和实事求是的作风,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。二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本领,要不断提高医疗水平,以解除病人的疾苦。两个条件缺一不可。”这番话并不陌生。慕容慎行总会在每年新入职医生岗前教育培训课上,对年轻的医务工作者谆谆教诲。“以前可能会觉得这些话像喊口号,但从慕容主任口中说出来,感觉是那么的自然真实。”跟随慕容主任门诊3年的福建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生林珊说道。
这次有些不一样,不到5分钟,讲台上的慕容慎行却有些站不稳了,但他坚持在4名学生的支撑下,站着发表完医师节感言。看到此情此景,在场的人无不动容。特意赶来的这些人里,有他言传身教的学生、也有他救治痊愈的患者……
“老师坚持站着是想要表达对他人的尊重,这是他一贯的作风,一生谨言慎行,正直做人。”负责慕容慎行护理工作的卢海燕告诉记者。“做了一辈子医生,老师大概也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,他想把对党的忠诚,对患者的挂念和对学生的嘱托最后说一遍。”
“很神奇地是,从老师平时的穿着看,就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,但一穿上白大褂,整个人感觉都不一样了,特别儒雅。”护士郑威说道。医院上上下下,凡是认识慕容慎行的员工,都尊称他“老师”。
和慕容慎行一起工作,在护士陈传娟看来是一件令她十分骄傲的事情。“有一次我向别人介绍我的工作,对方恍然大悟说‘原来是慕容慎行老先生在的科室啊!’”
■从未辜负一个病人
福建医大附一院的门诊大楼里,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: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医生,迈着企鹅式的碎步领着病人去排号。很多刚来的医生护士一般会猜想,这位病人肯定是哪个VIP吧?
但没多久他们就知道,这位叫作慕容慎行的老前辈,对每位病人都如此细致入微:遇上老年患者、残疾人等,他习惯亲自带他们到科室去预约拿号;有时遇到病人拿完药没回来,他还要打电话嘱咐药该怎么吃。
“为什么要开这种药?为什么要做这些检查?把这些问题对病人解释清楚了,就能消除病人疑虑,使病人对医生的依从性增加。”他说,这样病人能更信任医生,更愿意执行医嘱。
慕容慎行曾对学生说,素昧平生的病人把命交给了你,没有比这更重的嘱托了。医生手上掌握的都是人的生命,而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人的生命更宝贵呢?
作为福建省最负盛名的神经内科专家之一,求诊慕容慎行的患者踏破门槛,但他毕竟年事已高,且身患冠心病、高血压等疾病。医院从维护他的健康出发,对其专家门诊限量挂号,面对求医心切又挂不上号的患者,他“耳根子软”,常常加号。因此在星期三看门诊时,一般从早上8时要看到晚上11时至12时,有时候要看到第二天凌晨1时。常常到了深夜,寂静的门诊楼内,只剩下他的诊室依然灯火通明。
“为了节省时间,老师午饭和晚饭长期都是随便吃点,经常我来上夜班时还能看到老师在坐诊,这工作强度连跟班的实习生都吃不消。”慕容慎行的助手林珉婷告诉记者。
曾有人问慕容慎行诊断准确率为何会那么高,他谦虚地说:“我只不过比别人认真罢了。”
“做一名医生,不能图利、只能奉献。我们为群众服务,解除病痛,看来微不足道,但却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。”纵观慕容慎行的一生,便能发现他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。福建医大附一院副院长王柠说,老百姓中流传了这样一句话——“有什么难病,就找那个名字是四个字的医生”。“慕容慎行”四个字在病人心中,不仅是一个名字,更是健康与希望的象征。
■三尺讲台,一生执着
理个平头,穿着白衬衫,脚上一双旧皮鞋,裤管松松垮垮……这就是很多学生眼中慕容慎行的样子。
“听他的讲座想睡都睡不着,因为课堂上总会传来一阵阵的笑声。”福建医大附一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蔡乃青说道,虽然神经系统教学复杂高深,但老师讲课深入浅出、惟妙惟肖,大家称之为“慕容三式”:一是手绘挂图式,老师用红蓝墨水手绘解剖图,虽然看起来像小孩子的简笔画,却是老师苦思冥想画出来的,和书上繁杂的解剖图相比简单明了,十分方便记忆;二是口诀式,比如有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叫作“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”,教材上的描述十分晦涩,老师总结 “早上人骑车,晚上车骑人”的口诀让人一听便懂;三是模仿式,比如讲到帕金森病时,老师会亲自模仿出这种病的症状体征。
在学校贴吧上,很多学生都发帖表达对慕容慎行的敬仰。有的学生说,慕容慎行老师上神经病学课时,总会提前很长时间前来,他站在教室门口等班长开门,并且笑着看学生走进教室,给人很慈祥的感觉,但他讲起课来就会展现出操控一切的魄力,让人目不转睛。
这样一位“一点儿架子都没有”的老人早已是“桃李满天下”了。今年的第十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大会上,慕容慎行获得“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终身成就奖”,而他的“徒孙”——目前已是该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的程万青,同时获得“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杰出青年医师奖”。
“和老师站在同一个领奖台上,是荣耀,更是鞭策。”程万青说,自己最初从一名基层医生考上福建医科大学,是老师给予他很大的鼓舞。“那时,老师每次到地方会诊我都会全程跟随,那么大的一位专家,问诊病人时事无巨细,生怕出一点儿漏洞,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跟随老师,争取在医术上更上一层楼。”
慕容慎行经常教导弟子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要踏实、诚信,“方方正正”,要拥有“唾面自干”的胸怀。如今,这些观念已成为程万青教育自己学生的内容。
蔡乃青告诉记者,老师从不批评人,而是用过硬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言传身教。有一次,由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,在问诊一位患者时她只简单问诊了5分钟就做了常规诊断,当这位病人辗转找到老师时,老师只是通知她一同会诊,在耐心询问患者病史、全面进行体检一个半小时后,发现了不明显体征,进一步明确了诊断,重新制订了治疗方案。
“当时我的脸唰一下就红了。这个经历我永远不会忘记,如今即使遇到再复杂的情况,想想慕容老师,内心也会平静下来。”
■钟情于医学至最后的时光
慕容慎行记忆力强,数百页的经典教材《神经病学》他几乎完全能背下来;病床上病人的情况,他每次查房都了如指掌。但慕容慎行的儿子慕容荃说,其实父亲的记忆力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神奇,只不过是每次的案头工作十分扎实仔细。
“父亲的书桌上,放置着一摞笔记本,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病人的信息:某某患者、几时就诊、病情如何、家属电话。”慕容荃说,每周五是父亲大查房时间,所以周四晚上的时候,父亲都要看资料到深夜一两点。
“父亲一生钟情于医学,即使最后的时光也不例外。”慕容荃说,学生和同事来看望时,是父亲一天最高兴的时刻。在癌细胞逐渐夺走父亲意识的早期,为了让他精神抖擞起来,学生们一直在“装病”,让父亲诊病、上课。最后的一段时间,父亲甚至意识模糊到连亲属都无法辨别,有时昏睡一整天,却能在同事、学生下班后来看望的短暂时间里,奇迹般地恢复神志。
妻子林惠贞则回忆,在丈夫还能行走时,每天晚上都要不断巡视病房厕所的水龙头是否滴水。“他就是这么个人,一辈子认真、负责,他把这个当做自己在病房的责任。”这一辈子,只要回家吃饭,他一定会承包洗碗的活儿。在他心里,自己陪家人的时间少,这是他对家庭的一份责任。
2009年教师节前夕,慕容慎行教授被评为“福建省第二届杰出人民教师”。但他却捐出获赠轿车转让款项24万元,在福建医科大学设立育才奖学金,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。“他一直催我把这个钱上交给组织,感觉钱不捐出去,就像一块石头压在他的胸口。” 王柠说,老师认为这些钱帮助贫困学生会更有价值。
“若有疾厄来求救者,不得问其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怨亲善友,华荑愚智,普同一等,皆如至亲之想”, “药王”孙思邈的这句话,是慕容慎行一生行医做人的真实写照。如今,这位在患者、学生和家人的眼里,长得像“工友”的名医、耳根子最软的专家、洗了一辈子碗的家人已经离开,但“世间再无慕容,我辈仍需慎行。”
先生之风,山高水长。大医虽去,德馨长存。
(《健康报》12月25日第1版头条)